內購票比例 演唱會主辦機購緣何那麼緊張?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11/21 00:12

最後更新: 2018/11/21 00:17

分享:

分享:

公眾要在公開發售渠道買到熱門演唱會門票,可謂一票難求,售票處經常出現人龍。(資料圖片)

公眾要在公開發售渠道買到熱門演唱會門票,可謂一票難求,惟政府向立法會提出打擊黃牛黨措施,即觸動演藝界神經,要求維持紅館等場地可8成門票作內部認購的比例。為何演唱會主辦機購那麼緊張公開發售與內部認購門票的比例呢? 

根據康文署表演場地租用條款,內銷門票比例原本不應超過49%,但按政府提交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的文件,紅館娛樂節目在2016/17及2017/18年度的首日賣票有多達7成是撥作內購,而事實上不少演唱會如劉德華下月舉行的門票,推出首日已售完。原來當局跟演出業界商討後,自2001年起將紅館及伊館的內銷門票比例增至8成,換言之,紅館1.2萬個座位中,或僅有2,400張門票向公眾發售。

業界之所以緊張內購票比例,全因利之所在。有接近演唱會製作公司的消息人士透露,製作公司以內部認購率,以換取數以百萬、甚至千萬元計的贊助費,如製作公司獲銀行贊助1,000萬元,便要向銀行提供等值的演唱會門票,而銀行則利用有關門票吸引粉絲申請及使用信用卡。這項製作公司與贊助商「等價交換」的操作,令製作公司既可確保封掉蝕本門,亦可提早獲得大筆金錢支付製作費,毋須等出售門票後始「回籠」。當局一旦下調內部認購比率,業界將損失慘重。

消息人士又透露,有個別演唱會製作公司職員拿取內部認購票炒賣,惟數量不多,亦不敢明目張膽。

演出業協會昨向當局提交的意見書,直言希望維持現時「八二銷售」安排(即8成內銷、2成公開發售),以為業界提供營運彈性,爭取贊助商支持及資源,讓行業繼續發展,又指外界對8成內部認購有誤解,強調8成內部認購比率只是上限,而根據業內的一貫安排,公眾可以直接購買的門票平均達65%,包括透過公開預售及公開發售,其餘約35%門票則供贊助商推廣及歌迷會購買。

不過,根據當局數字顯示,過去數年紅館演唱會、棟篤笑娛樂節目的首日內銷門票比例一直高達5成半至7成,即使其後主辦機構因應銷情、及將原預留內銷門票作公開發售,最終公開發售票亦僅大約5成(見表)。